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提炼)

(1) 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宇宙中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a.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劳动是一个物质性的过程。b.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是客观的,这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总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 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a.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观点。因此,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b.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观点。
注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a. 静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b.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 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a. 规律的客观性:即指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b. 规律的普遍性,即指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提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b.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a.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b.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注意:人脑大脑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或主观映像,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因此,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a.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不仅能够反映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b.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注意:意识活动没有直接现实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6)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a. 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b. 要求: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无所作为的思想。

(7) 实践
 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运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的特点:a. 客观物质性。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手段)以及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具有客观性。b. 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c. 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8)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 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b.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c.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中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9) 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和谬误:a. 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b. 关系: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10) 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的无限性:由于认识对象主体基础的无限性,决定了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